影視音樂的創作是要根據畫面的情節、情緒、氣氛、主題、敘事需要等來確定的,因此觀眾往往根據畫面的內容來感受音樂。因此觀眾往往根據畫面的內容來感受音樂。對音樂的體會與情節、主題的表達緊密聯系,會產生相對明確和具體的感受和理解。影視音樂的片段性、不連續性和非獨立性特征就成為它區別于其他音樂的重要標志。對影視音樂的存在方式的一般理解是片頭音樂、片尾音樂、主題音樂、背景音樂、場景音樂、片頭歌曲、片尾歌曲、主題歌曲、插曲等。
影視音樂的構成主要包括:主題音樂、背景音樂、敘事性音樂、情緒音樂、節奏氣氛音樂以及時空過渡音樂等等。音樂根據聲源一般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,在影視作品中它相對語言來講是比較抽象、比較難理解的,但又是比較有效地抒發人的情感、表達情緒、烘托氣氛、揭示主題、塑造人物的影視聲音元素。
下面,筆者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音樂的運用。
一、無源音樂和有源音樂
有源音樂是指在畫面的敘事空間內出現聲源播放或者演唱的音樂,即發出音樂的聲源出現在畫面的敘事空間內。有時候我們把“有源音樂”也稱為“客觀音樂”。有源音樂多數情況下參與劇情的發展,有劇作功能;有源音樂的使用會增強影視作品的真實感。
無源音樂是指在畫面上沒有出現聲源,音樂以畫外音的形式出現在影視作品中。即音樂、聲的聲源并非由畫面本身所提供,而是在畫面上見不到聲源的音樂,又稱為“背景音樂”。它是根據作品塑造人物性格、渲染氣氛、揭示作品主題等的需要而設計的音樂,起著解釋、充實、烘托、評論畫面內容等的重要作用。無源音樂的選擇和創作與畫面的內容情緒、作品風格等密切相關,例如它的旋律、節奏、內容、長短、情緒等等是與畫面所表現的內容緊密相關的。
二、民族音樂
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”。民族音樂由于具有獨特的地域色彩,在本國容易令觀眾接納,在異國又是新奇的元素,因此,很多作曲家利用民族音樂的特色樂器、特色風格進行創作。例如,譚盾憑借《臥虎藏龍》中的《月光愛人》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,在影片中二胡、巴烏、笛子、新疆手鼓等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,使音樂傳遞出一種濃郁的東方風情,并且與影片達到了完美統一,這種民族音樂的風格與影片的風格相得益彰,成為影片造型和抒情的重要手段。
06-28